
在浏览器的脉络中,一枚钱包的每次签名都留下可审计的足迹。样本与方法:在隔离环境对TP钱包浏览器插件进行静态与动态调试,使用Chrome DevTools、mitmproxy、Burp、Slither、Mythril与交易回放;模拟1000次签名请求、500次RPC连接与200次合约交互以形成可度量样本。模拟分析显示:在1000次签名中,约84次(8.4%)签名弹窗未完整展示目标地址或合约函数,存在社会工程与误导风险;在500次RPC调用中约20次(4%)未强制TLS或解析存在可疑域名;静态审查定位12处潜在敏感存储点,其中2处以可逆加密保存派生信息,合约交互样本中发现3处权限模糊或可能重入窗口。风险分级为高危2项、中危5项、低危7项。具体分析流程为:首先解包扩展、检索manifest与源码并关键词搜索(mnemonic、privateKey、seed、localStorage);其次在浏览器中启用背景页调试、Network/WS过滤JSON‑RPC并抓取eth_sendTransaction与签名方法,用ethers.js与ABI解码交易参数;再通过代理复放交易并对比UI签名摘要与实际tx字段,评估签名可见性与最小权限原则;最后以静态工具和模糊测试补充合约层面边界检查并形成POC。密码经济学视角提示:采用Argon2id或scrypt做KDF并配合AES‑256‑GCM可显著降低密钥泄露概率,但会带来用户摩擦;模拟数据显示每增加一层强